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贡献职教力量
EMCSPORTS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意见》对建立和完善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职教战线如何深刻理解《意见》精神并贯彻落实?今起,本报开设专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解读。
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提升产业工人的思想素质、技能水平、职业地位和幸福感,团结引导产业工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文件确立了9部分27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第四部分“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对建立和完善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了新的任务。
《意见》首先强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教界共识,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职业院校缺乏足够的组织手段和实际措施。
《意见》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原则,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这需要更加关注技术技能人才“从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使其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素质和行动能力,通过多种岗位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实现对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内化。针对目前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能力欠缺问题,《意见》还确立了多个提升各类教师素质的计划。
需要强调的是,职普融通不是“职普等同”而是“职普等值”。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衔接和融通的本质是资历(格)要求之间的认可,其基础是明确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具有可比性的人才培养“出口标准”,应特别关注并严控高等教育的毕业标准。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产业工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化企业的产业工人需要全面了解智能化生产,对复杂生产流程进行整体把握,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
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意见》提出了技能中国行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和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等措施,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努力建立健全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应确立其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不同定位和教学特点,如开展基于工作的学习而不是基于知识的学习,遵循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化原则开展教学。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专门的教学组织方式、特定的学习情境和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意见》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相匹配的重要保障,是我国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建设中“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核心,是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要内容。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涉及的部门和利益群体较多,运行复杂,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应建立跨越传统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协调统一的规章制度,保障企业、学校和学徒各方权益,实现职能的优化和整合。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并不积极。《意见》鼓励大型企业制定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健全产业工人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工会系统、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技能培训。行业协会和工会等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校企双方提供更多、更好的监督和服务。职业院校也应改革原有的纯学院式教学管理制度,关注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季节特色等特殊需求,使其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管理要求。
现代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贯穿一生的持续学习,确保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产业工人也是如此。《意见》确定的产业工人继续教育项目,鼓励高等学校、开放大学等开设劳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班等多种针对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成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育制度与劳动用工制度分离,教育供给与劳动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脱节;二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妨碍“学校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沟通,造成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员工的双重困难。
建立资历(格)框架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多年来进行了大量实践,但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后应系统设计和组织开展资历(格)框架制度的建设,这有利于规范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与标准,鼓励公民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获得生涯发展所需要的资格,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管理统一到权威的国家资历(格)标准下,实现不同类型教育证书的可比性,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在线报名
热门课程
更多>>- 00
酒便利实控人余增云“失联”两个月近期有公告称其因涉嫌集资已被EMC易倍体育官方网
... - 01
中国羽毛球年夜师赛:“梁王”组合迎“开门红” 石宇奇复出取胜
... - 02
逆袭之路遵义播州儿童逻辑训练暑期培训机构学费多少推EMC易倍体育官方网站·荐
... - 03
emc易倍中国官方网站·湖南中烟零陵卷烟厂:卷烟机的“守卫者”——记卷包车间机械
... - 04 ...
- 05 ...